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对无人机墙进行了大量讨论。在我们了解它的具体内容之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它的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事情:这是一个经典的战略沟通案例,成功地将一个多层次、在技术上非常复杂的概念包装成一个唤起熟悉感的短语——一堵墙。
首先,这堵墙的目的是什么?与其他墙壁一样,目的是阻止通过。在这种情况下,阻止来自东部的无人机,无论它们是否归属于俄罗斯联邦(归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我们将另行分析的主题)。想法很简单:建立一个技术综合体,覆盖整个欧盟东翼,从芬兰到波兰,再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一个能够早期识别和中和非法进入欧盟成员国空域的无人机的系统。这样的防御系统的想法是对乌克兰战争中廉价无人机模型扩散的回应,并在2025年的入侵之后得到了推动,这些入侵在2025年9月达到了顶峰。
具体来说,在202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最初称为“无人机墙”的倡议(因此也得名无人机墙),最近演变为欧洲无人机防御倡议,成为最近通过的2030年欧洲防御能力增强路线图的一部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贾·卡拉斯在十月中旬表示,这堵墙将在2027年全面投入使用。
在地面上,这堵墙将采取一个泛欧的反无人机防御网络的形式,最初位于东翼,但计划扩展到整个欧盟领土。这堵墙将纳入一个更广泛的欧洲边界安全计划,其中将包括东翼监视,以确保海上、空中和陆地边界的安全,以及欧洲空中屏障,作为无人机墙在更高高度和更快速度下的对应物,针对导弹和战斗机。第三层是欧洲太空屏障,旨在保护欧洲的太空能力。
从根本上说,该系统设计为四个技术层次:
早期探测层,由雷达网络(包括被动雷达)、声学、热成像和光学传感器组成,能够识别小型物体,具有低雷达特征。这些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输到区域指挥中心。
分类和分析层,基于人工智能和飞行模式识别算法。
对抗措施层,包括电磁干扰系统、GPS和无线控制信号的抑制,以及专用拦截器(如反无人机无人机、制导弹药或网状弹药)。
协调和通信层,确保成员国之间的互操作性,并与北约基础设施的整合,特别是在集成的空中和导弹防御系统(NATINAMDS)框架内,实际上是北约成员国的指挥和控制软件的聚合器。
在地缘政治上,这是一个信号。自2019年冯德莱恩委员会首次成立以来,欧盟就表达了成为全球安全行动者的雄心。这一雄心的法律基础早已存在:欧盟条约第42(7)条规定了共同防御条款,而欧盟运作条约第222条则规定了团结条款。然而,与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的自动集体军事反应不同,欧洲条款仍然是成员国之间自愿合作的条款。实际上,尽管这两个组织几乎完全重叠,安全问题仍然通过北约进行管理,只有奥地利和塞浦路斯不是北约成员。因此,无人机墙既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旨在实现无人机的早期识别和中和,也是一个地缘政治信号,旨在将欧盟定位为一个具有自身安全印记的政治实体,受到东部修正主义俄罗斯联邦的压力,以及被自身问题所困扰的西方美国。
我们不能忘记,欧盟的第一份安全战略于2003年发布,开头就提到“欧洲从未如此繁荣、安全和自由”。这份战略的继任者于2016年6月发布,声明“欧盟的目标,甚至其存在,都受到质疑”。今天,在经历了15年的危机(欧元、移民、COVID、战争)后,生存威胁已转变为日常挑战:对抗无人机。
显然,该项目也提出了挑战——许多都是熟悉的,曾经使其他大型欧洲项目失败。无人机墙依赖于成员国在技术和操作语言上达成共识的能力,在这一领域,标准、预算和工业节奏的差异依然深刻。所有这些都是敏感话题,至今未能凝聚出真正的欧洲防御工业。在一个手段和目的常常混淆的领域,无人机墙依赖于——并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欧洲在防御领域获得真正自主权的计划的成功程度。
https://2eu.brussels/articol/analize/zidul-dronelor-de-la-sintagma-la-realitate